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檔案選編






書名: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檔案選編(全五冊)
編著者: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檔案史志局 編
定價:4000.00元
ISBN:9787501355495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本書精選阿拉善左旗檔案館藏清代檔案3200件,全部為蒙文。起自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於清宣統三年(1911),由清朝皇帝、六部、理藩院、陝甘總督、綏遠將軍以及內蒙古、喀爾喀、青海、新疆、山西、陝西、甘肅等地盟旗、州縣衙門行政機關發給阿拉善和碩特旗(以後簡稱阿拉善旗)衙門和阿拉善旗衙門呈報上述機關的來往文書及旗衙門內部檔。涉及各類文體:聖旨、飭令、示諭、告示、呈文(奏摺)批示、訴狀等。檔案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詳細記錄了阿拉善旗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宗教、文化、教育、風俗等各個方面內容。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檔案史志局珍藏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歷史檔案2527卷40000餘件,其中漢文檔案4726件,除了有一小部分滿蒙文合璧、蒙漢文合璧以及滿文、藏文檔案外,其餘皆為蒙文檔案。




前言

檔案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積澱,是人類瞭解歷史、再現歷史的主要載體,其功能是記憶,具有原始性、憑證性的特點。阿拉善左旗檔案館珍藏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歷史檔案2527卷40000餘件,這些檔案起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止於宣統三年(1911),完整、系統地記載了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情況,內容極其豐富。其保存的完整性與數量之多,在國內旗縣一級檔案館中首屈一指。其中,漢文檔案起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止於宣統三年(1911),共4726件。除了有一小部分滿蒙文合璧、蒙漢文合璧以及滿文、藏文檔案外,其餘皆為蒙文檔案。

阿拉善和碩特旗建制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其主體民族為蒙古厄魯特和碩特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弟拙赤·合撒兒之後裔。17世紀70年代,和碩特和羅理部遷徙至天山以北及甘肅、青海等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賜牧阿拉善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政府將其部眾按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編置佐領,授紮薩克印,設立阿拉善和碩特旗,封和羅理為多羅貝勒,“自為一部,不設盟”,直轄於理藩院,為“特別旗”。清乾隆三十年(1765),因阿拉善和碩特旗兩代紮薩克在平定準噶爾和青海和碩特叛亂中戰功卓著,清政府將其晉封為和碩親王,乾隆四十七年(1782),定親王爵並“世襲罔替”。此外,自康熙朝起,清廷皇室與阿拉善建立並保持著密切的聯姻關係,互相嫁娶。

從清政府賜給牧地到設置行政編制,再到晉封世襲親王爵位以及與清皇室密切的聯姻關係中,可以看出阿拉善和碩特旗在清王朝有著特殊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阿拉善地區位於河套以西,東臨寧夏,北接漠北喀爾喀蒙古部,西近漠西準噶爾部蒙古部,西南鄰河西走廊。歷來被稱為“寧夏邊外要地”,“至寧夏險要無過阿拉善”。清政府以及活躍在西北地方的準噶爾部、青海和碩特部、喀爾喀蒙古部等對此地區都頗為關注,乾隆年間準噶爾部被平定以前,這一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尤為重要。第二,特殊的行政建制。阿拉善旗自設立之日起,旗上未設盟,屬於不設盟的獨立旗,直轄於理藩院,在外藩蒙古中屬於極少數,這與清政府對這一地區的重視程度有密切關係。第三,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特殊關係。阿拉善蒙古部曾屢次出兵參與並支持清政府在西北地方的軍事活動,對於維持清政府在西北地方的統治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他們與清皇室保持了長期的、頻繁的、持續的聯姻關係。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至清末,阿拉善蒙古部與清皇室之間的聯姻共計29次,是清代西部地區唯一與清皇室保持世代聯姻關係的部落。阿拉善和碩特旗檔案對於研究衛拉特蒙古、整個蒙古史以及西北民族關係史,探索清代中央政府與邊疆民族(蒙古族)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等都極具參考價值,有助於總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史中一些帶規律性的問題。

由於年代久遠、數量眾多,部分檔案破損嚴重,加之大多數檔案行文為蒙文、滿文及蒙滿文合璧,利用面相對狹窄,其史學研究價值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此外,長期以來,受人力、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一直未能將這部分檔案進行系統整理和漢文翻譯。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啟動後,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歷史檔案以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入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檔案叢刊”。在清史辦領導和各位同仁的精心指導和旗委、旗政府的全力支援下,我局全面系統地對館藏蒙古文檔案進行了搶救、整理和漢文翻譯工作。為保證漢文翻譯的準確性,我局與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歷史研究所合作,由該所承擔蒙古文檔案的漢文翻譯工作。2007年7月完成該項目,共精選出3200件研究價值較高的蒙古文檔案,分別採用影印原件和漢文翻譯的方式出版,包括諭旨、奏摺、諮文、劄文、命文、清冊、信劄、審斷書等各種類型,定名為《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檔案選編》和《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檔案譯文選編》。《清代阿拉善和碩特旗蒙古文檔案選編》成書共計5冊,遵循原檔案號排序。該檔案將阿拉善和碩特旗這段塵封的歷史原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具有重要的史學研究價值。

所選檔案全部由蒙古文寫成,分為檔冊和摺子兩種。檔冊卷是由該旗發往其他各地(包括理藩院)的底稿冊、紮薩克王及護印協理台吉對本旗各類事務的傳諭指令、旗內各類事務的公文摘要、處理旗內各種案件的底冊、本旗職員及在旗衙門輪班受職人員名單、旗衙門及王府財務帳冊以及由外地發來檔副本等。摺子主要是由理藩院、寧夏部院以及各省、縣、旗發給該旗紮薩克王、協理台吉等的公文和本旗職員、僧俗人員致王爺和旗紮薩克衙門的呈文。檔案內容多涉及王公台吉的晉升、承襲或降職,旗內發生的各種民事案件及其訴訟,鄰近旗縣之間的邊界爭端,查嘎沁阿拉特情況或牧場爭端,境內鹽湖、煤窯、金屬礦業的開發和保護,本旗主要寺廟的建立,呼圖克圖的洞禮經年班、喇嘛、沙畢納爾與旗阿拉巴圖之間的各種糾紛,鄰近各縣之間的民事糾紛,鄰近漢地民人移往阿拉善與蒙民糾紛、平定準噶爾過程中阿拉善的舉止等等。據檔案記載,乾隆初年旗務協理台吉等在蒙古包收藏的檔冊被水浸濕丟棄,因此,檔案中康熙、雍正年間的檔案頗為罕見,本書共收錄康雍時期的檔案85件,極具研究價值。

  隨著史學研究的日益繁榮,對於中國少數民族史的研究亦蓬勃興起,清代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文檔案的史學研究價值也愈加顯現,為國內外研究清史和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史的專家和學者所重視。這批檔案的編譯出版,使其史學研究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此外,通過此項工作,檔案館的服務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檔案管理工作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真誠地希望社會各界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阿拉善左旗檔案事業,我們也將繼續挖掘和開發館藏檔案資源,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好的服務。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檔案史志局
2015年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